高海拔暴露是血栓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记者9月5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赖仞研究员带领的天然药物功能蛋白质组学团队牵头揭示了高原血栓病的病理机制,为抗高原血栓新药研发提供了干预策略和全新思路。国际著名期刊《血液》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大量研究表明,高海拔情况下,静脉和动脉血栓事件发生率显著提高,包括心肌梗死、脑卒中、肺栓塞、脑静脉血栓形成和门静脉血栓形成等。生活在海拔2000米的人群的血栓倾向是低海拔人群的2倍以上,而生活在超过3000米高海拔人群的血栓疾病发病风险则是低海拔人群的30倍。虽然对高原血栓病理机制的研究已经有部分报道和假说,但研究和假说还停留在较浅的阶段,其关键中间因子仍不得而知。因此深入研究高原血栓发病机理并开发全新抗血栓策略,已成为迫切的问题。
此前,赖仞团队在血液生理、血栓疾病发病机理和低出血风险抗血栓新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期,他们与多伦多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发现在高海拔地区长期居住的人群和高海拔短期旅行的实验小鼠血浆中,关键凝血调控因子转铁蛋白的浓度以及凝血酶和凝血因子XIIa的活性显著升高。随后的动物和细胞实验证实,低氧和低温这两个关键高原有害因素增强了低氧诱导因子表达,进而促进转铁蛋白的表达,进一步增强凝血酶与该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诱导血浆高凝倾向。
研究指出,高海拔转铁蛋白上调,可增加铁离子转运并促进骨髓红细胞的成熟,从而增加供氧;其次,转铁蛋白的上调诱导高凝倾向、减缓血液循环,从而减少热量损失和氧气消耗,这可能是生物应对低氧和低温这两个极端环境的重要生理补偿策略。
重要的是,转铁蛋白干预,包括转铁蛋白抗体治疗、转铁蛋白敲降和设计的抑制转铁蛋白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的多肽,能有效抑制高海拔小鼠模型血栓事件的发生,并提高小鼠生存率。(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